五帝传承在都市(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指的哪里)

1. 五帝传承在都市,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指的哪里?

《史记.封禅书》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

《史记》是汉代古文献,咱们先就文献来说文献。

司马迁的原话,是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

后人认为这里的“君”,是为“居”之讹。

其实未必。

“君”,就是“王”,含统辖管制之义。

《易.系辞下》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

当然,解释为“居”未尝不可。司马迁不用“居”字,大概是及至东汉,“居”的主要含义是“蹲”,即后来“踞”这个字的含义。

对司马迁这句话,《史记正义》有详细注解。其曰——

“《世本》云:‘夏禹都阳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帝王世纪》云:‘殷汤都亳,在梁,又都偃师,至盘庚徙河北,又徙偃师也。周文、周武都丰、镐,至平王徙都河南。’案: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也。”

所谓“河洛”,无疑是指“黄河”“洛水”。古籍中,说到“河”与“洛”,基本皆指这两大河流。

那么,“河洛之间”,也无疑是指这两大河流之间的区域了。

司马迁说,夏商周三代,都统辖管制着这一区域,自然也是居住在这一区域。

太史公其实还有话。

他说:“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而四岳各如其方,四渎咸在山东。”

这是说,因为三代管辖着河洛之间这一区域,才把这一区域内的嵩山定为“中岳”,把泰山、华山、衡山、恒山这“四岳”分别定为东西南北“岳”。

“四渎咸在山东”,是说“江、河、淮、济”四大水系,都在“崤山”之东。

“崤山”,亦名“殽山”,还名“嶔崟(qīn yín)山”,在河南洛宁北,西北接陕县界,东接渑池界。

古人所说的“岳”,本作“嶽”,义为“山之尊者”,也就是有名的大山;而“渎”,则指“大川”。

“五岳”“四渎”,就是“天下”的象征,所以古代帝王才要“封禅”。

司马迁在《封禅书》里说:“自五帝以至秦,轶兴轶衰,名山大川或在诸侯,或在天子,其礼损益世殊,不可胜记。”

他这是讲,从五帝到秦,代代兴衰更替,名山大川或为诸侯占有,或为天子掌管,祭祀的礼仪也有增有减,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不可一一记录了。

说完文献,再简单说说考古。

史籍所载的夏代,还没有确定的“国界”。

因此,要求按现代国家的“疆域”或“边界”的观念,非要说出来“非此即彼”的“分界线”,是不可能的——这在国际上,也是到了近现代的国家才划定的。

关于“夏”,《左传》云:“芒芒禹迹,化为九州”,又简称为“禹迹”“禹都”“禹域”或“夏墟”。

以上这些,古籍文献中有记载,尽管亦有出入。但从与史籍记载的夏代时间上来说,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

恰好,在河洛之间,发现了大量的龙山文化遗存。

如王湾遗址、西干沟和东干沟遗址、矬李遗址、西吕庙遗址、偃师灰嘴遗址、伊川白元遗址、孟津小潘沟遗址、新安冢子坪遗址、新安西沃遗址、牛砦遗址、马庄遗址、阎庄遗址、大河村遗址、站马屯遗址、竖河遗址、点军台遗址、古城寨遗址、新砦遗址、留庄遗址、王城岗遗址、煤山遗址、瓦店遗址、北沟遗址、陶寺遗址、丁村遗址等等近百处龙山文化遗存。

这些文化遗存,皆于史籍所载的夏代时段相吻合,且皆位于“河洛之间”。

商和周,不仅有大量文化遗存被发现,还有了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可资证明,就不去多说了。

五帝传承在都市(皆在河洛之间河洛指的哪里)

2. 秦始皇的后人到哪里去了?

虽然秦始皇的后宫人数众多,有史料记载的子女也多达三十余人,但秦朝灭亡后,秦始皇的直系后人几乎都被残杀殆尽。可能一些和秦始皇有些血缘关系的赢姓王族之人因改姓避祸生存了下去,比如秦始皇的爷爷秦孝文王就有二十多个儿子,他们的后代和秦始皇是堂兄弟,不过他们只能算是赢姓王族后裔。

秦始皇之所以没能留下后人,和两次残杀活动有着直接关系,以及秦末汉初之际,六国贵族对秦国赢姓之人的追杀。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秦始皇有多少夫人和子女。

秦始皇有多少夫人和子女?

根据史料记载,有公子有二十四人、公主十位,秦始皇的后宫人数可能超过万人。按照庞大的后宫人数来看,三十多个子女并不算多。可能有一些秦始皇的子女并没有被史料记载,至于秦始皇具体有多少子女,我们不得而知,目前已知的人数至少有三十四人。

其中留有名字的记载的只有四位公子,分别是长子扶苏、少子胡亥(秦二世),被逼自杀的公子将闾,以及殉葬的公子高。至于女公子在史料中并未留下名字记载,可能有一位栎阳公主,以及1976年考古发现的“嬴阴嫚”,也称为“嬴阳滋”,据考证,嬴阴嫚很有可能就是秦始皇的女儿,但最终却被秦二世肢解残杀。

关于秦始皇的夫人,虽然在史料中并没有留下任何姓名记载,但秦始皇的后宫人数众多。在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前,长子扶苏等十数位公子已经出生,少子胡亥出生于灭韩前后不久(公元前230年),而胡亥是秦始皇的第十八子,这还不算出生的公主。以此可见,秦始皇攻灭六国之前,至少有上百位夫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

秦灭六国之战开始后,秦始皇每攻灭一个诸侯国,都会抢来大量的美女,然后在咸阳模仿建造各诸侯国的宫殿,将抢来的美女安置其中。这些宫殿从咸阳北面山坡一直延伸到泾水、渭水一带,仅接连宫殿的环形走廊便连绵不绝。以此推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其后宫人数应该至少不下千人。

《史记》记载:“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

而且秦始皇去世后,秦二世曾下令让先帝后宫没有儿子的嫔妃全部殉葬,据记载,陪葬的嫔妃非常多,因此秦始皇的后宫人数是非常多的,毕竟秦宫之中汇聚了各诸侯国的美女,就算从每个诸侯国抢来数百美女,秦始皇至少有数千嫔妃,过万也有可能。

《史记》记载:“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不过秦始皇是个“工作狂”,每天批阅的竹简奏折并不是按篇计算,而是用称量来计算,从早到晚都有奏书呈上直到批阅完才会休息。尽管后宫人数众多,但秦始皇并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他们,或许很多嫔妃从入秦宫之后,一直到秦始皇病逝都没有得到过临幸,最终却被秦二世下令为始皇殉葬。

秦朝灭亡后,秦始皇的子女后人哪里去了?

在秦朝灭亡前,秦始皇三十四个子女已经全部遇害,至于那些未被史料记载的后人,也随着项羽入关,和秦王朝一起消亡。

众所周知,秦朝的二世皇帝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在胡亥继位称帝前,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就已经遇害,而事情起因则要从赵高说起,秦始皇的其他子女遭遇残杀也和赵高有着直接关系,秦二世胡亥更是死于赵高之手。

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逝前,曾专门给长子扶苏留下了一道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虽然没有写明要立扶苏为太子,不过秦始皇并未给其他儿子留下诏书,再加上扶苏长子的身份,如果不出意外,扶苏继位称帝已成事实。但事与愿违,公子扶苏最终不仅没能登上帝位,还被赵高等人设计杀害。

因为时任中车府令一职的赵高和扶苏向来不合,担心扶苏称帝后会影响他的个人地位,因此赵高并不想让扶苏继位。于是赵高这个佞臣为了一己之私,劝说秦始皇的幼子胡亥和丞相一起谋反,三人经过密谋后,最终发动了“沙丘政变”。

政变主要内容有两点:伪造诏书,立公子胡亥为太子;并再伪造一道诏书,以“不孝”罪名赐死秦始皇的长子扶苏。而身在上郡的扶苏对三人的密谋并不知情,等使者携带“赐死诏书”抵达上郡后,便立即解除了蒙恬的兵权,于是乎,扶苏成为秦始皇众多子女中第一个遇害的公子。

之后胡亥“如愿以偿”地登上了帝位,即秦二世。虽然胡亥成为了二世皇帝,但他知道自己的帝位来得不正,担心诸位公子会争夺帝位。而赵高一手策划了立嗣一事,如果机密泄露,他肯定是难逃一死,便向秦二世提议除掉诸位公子以及“心怀不满”的大臣。

《史记》记载:“二世然高之言,乃更为法律。于是群臣诸公子有罪,辄下高,令鞠治之。公子十二人僇死咸阳市,十公主矺死于杜,|六公子戮死于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皆拔剑自杀,|公子高欲奔,恐收族,臣请从死,愿葬郦山之足,|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

在赵高地建议下,秦二世将屠刀对准了自己的兄弟姐妹,给予了赵高生杀大权,命他法办群臣和诸位公子。一场针对秦始皇子女的大清洗就此展开:十二位公子于咸阳斩首;十位公主和六位公子在杜县被处死;公子将闾兄弟三人在内宫自杀;还有一个公子高想外出逃命,但害怕连累家人宗族,最终请求殉葬于皇陵。

这次残杀共计二十二位公子和十位公主遇害,以及众多的大臣,如蒙毅等,除此之外,连同治罪的人不计其数。到此为止,有史料记载的秦始皇子女,仅剩秦二世胡亥一人。而胡亥也在两年后的“望夷宫政变”中,被赵高逼死,至此,秦始皇的三十四个子女全部遇害,他们不是间接被赵高害死,就是直接死于赵高手中。

那么秦始皇还有没有其他子女呢?

可能还有,毕竟对于秦始皇庞大的后宫来说,三十四个子女并不算多,不过其他子女基本上都未行冠礼,应该处于年幼阶段。因为无论是长子扶苏,还是后来被秦二世残杀的兄弟姐妹,他们大多都比胡亥年长(胡亥是秦始皇第十八子),或是和胡亥年龄相近,基本都有一定的势力,有可能会对胡亥的帝位产生威胁,这也是为什么胡亥一定要除掉他们。

而那些还处于年幼的公子、公主,还没有能力组建自己的势力,也无法影响到胡亥的帝位,因此可能会逃过一劫。不过他们最终也没能活下去,包括咸阳的所有秦宗室之人,都被入关的项羽全部杀害。

《史记》记载:“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楚将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居月馀,诸侯兵至,项籍为从长,杀子婴及秦诸公子宗族。遂屠咸阳,烧其宫室。”

秦二世死后,赵高称帝不成,无奈之下拥立赢姓王族之人子婴继位,后被子婴诛杀。而子婴在位四十六天后,刘邦率军攻打到咸阳附近,子婴未作抵抗,最终投降了刘邦。一个多月后,项羽率领的诸侯联军进入关中,二话没说,直接就将子婴和秦宗室之人全部杀光,包括他们的宗族,之后又屠戮咸阳,放火烧了秦宫。

至此,秦始皇的所有子女包括直系后人全部被杀。不过和秦始皇有些血缘关系的嬴姓宗室之人可能还有,比如秦始皇的叔叔伯伯辈、堂兄弟等嬴姓王族之人。毕竟不是所有的嬴姓王族都在咸阳城,有的也在秦国的旧都雍城,或者是自己的封地,又或是分布在其他地方。

一般来说五代之内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血缘关系,除了直系之外,秦孝公、秦惠文王、秦孝文王的其他后代也和秦始皇有血缘关系,比如秦孝公的另外两子樗里疾和嬴华及他们的后代;秦惠文王和宣太后的另外两个儿子高陵君公子悝和泾阳君公子芾等等。

就拿关系较近的来说,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就有二十多个兄弟,他们的后代和秦始皇就是堂兄弟关系。尽管项羽杀光了咸阳城所有的秦宗室之人,但不在咸阳的秦宗室之人,听闻消息后,也可以逃跑,改姓避祸,而他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

秦朝灭亡后,嬴姓之人的延续

秦朝灭亡后,嬴姓姓氏族式微,加上六国贵族对秦国赢姓之人痛恨,于是对嬴姓展开了追杀,以及为一些史家、书家为了讨好当政者,抹黑嬴秦,秦国赢姓之人为了避祸,被迫改姓,一部分嬴姓公族以国为氏改为秦氏,也有公族用“银”、“寅”等同音字作为姓氏。

也有一部分嬴姓公族之人并未改姓,其后裔中有正史可考者仅有两人:西汉昭帝时期为谏大夫的嬴公,和东汉恒帝、灵帝时期的东汉“八及”之一的嬴咨(八及是东汉士大夫互相标榜、赞誉有贤德、有影响的八人,除了八及外,还有、“八俊”、“八顾”、“八厨”和“三君”,共计三十五位最有名的士大夫)。

直到1800多年后,一位祖籍秦国故地天水的嬴姓后裔嬴启高(明末时期将军)复姓后,嬴姓之人才逐渐多了起来,这支嬴姓一直延续至今,现今分布在四川一带的部分嬴姓就是嬴启高的后裔。

结语:

秦始皇的子女及他们的后代经过秦二世和项羽两次残杀后,几乎已经绝迹,即便有个别活下来的后代,想来他们也不敢对外声张自己的秦始皇的后人。

时至现今,全国的嬴姓总人数也不过万余人,其中分布在江苏的赢姓人数最多。不过嬴姓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秦朝灭亡前,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从嬴姓衍生出去的姓氏就有很多,如有徐氏(徐姓)、将梁氏(梁姓)、黄氏、江氏、谷氏、赵氏、秦氏等等。

尽管现今嬴姓人数偏少,但嬴姓的后人并不少。

除了“嬴姓十四氏”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姓氏是从嬴姓分封、衍生出去的吗?下方留言探讨。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3. 正确的三皇五帝顺序?

三皇指的是伏羲氏,女娲,神农氏,五帝则被称作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三皇五帝是最原始的时期出现的皇帝,也是中华文明最开端时期出现的皇帝,当时被称作是部落首领。

一、三皇

三皇第一位就是伏羲,伏羲还被称作是人类的始祖,也是中华的创世人,在中华文明刚开始时,伏羲和女娲成了夫妻,还被称作是正神,保佑黎民百姓,伏羲还找了九种动物的身体创造除了属于中华文化的图腾,也就是龙的标志,伏羲定都在陈地,位于三皇之首。

女娲是最有名气的一位女神仙,传说中就是她造出了人,所以人对女娲是尊重的。崇拜的,都把女娲当母亲看待,女娲还有着修炼五彩石补天的传说。女娲属于音乐的鼻主,制造出了乐器,可以开造万物,被称作是大地的母亲。

神农就是说的炎帝,炎黄子孙中的炎就代表是他,和皇帝联合起来打败了蚩尤,所以并成为炎黄部落,神农是农业和药学的开拓者,教会了人类种田播种,还尝遍了百草,把医术交给了人,最后不小心吃了断肠草身亡。

二、五帝

黄帝是五帝之首,和炎帝齐名,开创了医学,发明了指南车,懂得音律,道教之所以把黄帝放在了第一位,因为黄帝属于医学的开创人物,而且很信奉道家,黄帝还写了一本书叫做《黄帝内经》。

颛顼和黄帝是有关系的,黄帝是颛顼的曾爷爷,共工就是和他一个时代,颛顼是属于北方的神仙,还被称作是玄帝或者黑帝,在颛顼时期,地上的区域已经有了明显的划分,也就是出现了九州。

帝喾在五帝中排在第三名,传说中的帝喾是因为母亲踏着巨人的脚步而生下来的,帝喾非常的聪明,品德高尚,在十几岁名声就已经很大了,和颛顼是属于叔侄关系,颛顼死后,帝喾成了新皇帝。尧就是帝喾的儿子,在五帝的传承中可以看出,典型的家天下,都是属于血缘关系继承的,尧在出生之后,帝喾因为给母亲守孝一直没照看他,等尧十岁之时,才开始把尧带回了自己的身边。

​舜是五帝最后一位,姓氏为虞,是尧的女婿,当时尧主要看重舜的人品,所以才让女儿娥皇嫁给了舜,舜在当地的名声很好,逐渐成为了部落的首领,舜还被称作是中华道德的始祖。

4. 山东的历史名人你知道哪些?

戚继光,抗击倭寇,打倒小日本

齐桓公姜小白第一个春秋五霸霸主

管仲,姜小白的丞相,大大的名人

诸葛亮,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之典范

蒲松龄,都千少年老狐狸,玩什么聊斋

王叔和,中医名家

秦叔宝,关公大战秦琼不知道谁赢了

程咬金,鲁国公千岁千岁,千千岁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孟子,儒家学派发扬人

曾子,说杀猪就杀猪,不嫌猪肉贵

韩非子,法家代表

墨子,墨家代表

孙子,孙子兵法美人计最牛

孙膑,孙膑兵法

宋江,梁山山大王

匡衡,凿壁偷光

舜,仁德仁爱仁慈之楷模

王羲之,书圣驾到,谁与争峰

辛弃疾,爱国主义诗人

房玄龄,唐初名相

李清照,古代最有才华的女人

吴起,商鞅变法俺也变法

刘墉,其实我不是个罗锅

太多了,该吃饭了,有空在写,山东不出皇帝,不过名人真是出的实在是多,一时半会也想不全

5. 大五帝钱是哪几枚钱币?

五帝钱是指我国历史上从秦代到明朝的2000多年历史长河中,五位有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在其统治期间内所铸造并流通的铜币。

在民间有“大五帝钱与小五帝钱”之分。一般所说的五帝钱更多指的是小五帝钱。

大五帝钱分别是秦朝的半两钱、汉代的五铢钱、唐朝的开元通宝、宋朝的宋元通宝和明朝的永乐通宝,大五帝钱材质属于青铜。

小五帝钱也叫是清五帝钱,分别是顺治通宝、康熙通宝、雍正通宝、乾隆通宝和嘉庆通宝,小五帝钱材质属于黄铜。

五帝钱的作用——趋吉避凶

自古以来,古代民间就有用古钱币驱邪的习俗。通常将方孔通宝钱(不拘大小)用红线悬挂佩戴,因为铜钱历经万人手之实,汇集百家之阳气,相传可抵御邪祟鬼魂,招财进宝。

铜钱从古至今都作为财富,幸运的象征,“五帝钱”相对于普通古钱,更多汇聚了华夏大地之灵气、中华民族之灵气、真命天子之灵气、传承百家之灵气。

因为“五帝”在位期间,国运昌盛,帝王独尊,百姓安居乐业,国富民强,另外在“五帝”执政期间,钱币制作精良,流通时久,因此除了避邪之外,还能祈福、镇宅、化煞和旺财。

古钱币化煞的原理是什么?

古铜钱的性质刚,五行属金,铜质吸收气场的力量比金银都好;

铜钱外圆内方,外圆代表天,内方代表地,中间的黄帝号代表人,三才具备,力量很强;

处于国力强大的年代铸造的铜钱带有“兴旺发达”、“镇压百邪”的朝代信息;

处于流通的货币,经过千万商人与民众的手,集中了众人的力量;

大多数铜钱曾埋于地下,而所埋之地方多为藏风聚气的气场强盛的地方(因穴多阴气,所以也是一定要开光的道理),接收了好的地气等等。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民间认为五帝钱具有风水的功用,它兼具了帝王的威严与民族之神。在古代,民间信仰的是君权神授的思想,认为帝王的权力是上天赐予的,而帝王就是沟通天地的神的化身。而五帝钱中的五位帝王在中国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所以他们所铸的帝王钱,得“天、地、人”之大灵气。因此备受民间的推崇。

相生相克,功德圆满

五帝钱备受推崇,还因为五帝和五行五德的搭配。

“五德”是指五行木、火、土、金、水所代表的五种德性。“终始”指“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邹衍常常以这个学说来为历史变迁、王朝兴衰作解释。

清五帝钱(小五帝钱)五位帝王中顺治属水、康熙属木、雍正属土、乾隆属金、嘉庆属火。中华五帝钱(大五帝钱)五位帝王虽然相隔时间长,但他们的命理也具有五行之说。秦始皇属水、汉武帝属金、唐太宗属土、宋太祖属木、明成祖属火。其中,秦汉唐宋明是华夏主体民族建立的,它们更加注重相生而非相克。

五帝钱的概念起源

“五帝钱”的概念,从名词出现的先后顺序看,先有小五帝钱,后有大五帝钱。由于清代铜钱易得,先是小五帝钱概念在民间逐渐孕育成形,随后大五帝钱的概念逐渐走热。

除了五帝钱之外,还有“六帝钱”“八帝钱”和“十帝钱”,这种搭配是以“清五帝钱”为基础增加其他帝王发行的钱币,在“小五帝钱”后依次加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当然,并不是越多越好,五帝钱之外的搭配,虽然化煞功能强大,但是五行平衡也随之被打乱了。

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三帝钱”的搭配,三帝指乾隆、道光、嘉庆的铜钱,取三位皇帝的谐音“钱到家”,主要起旺财的功效。

五帝钱的收藏

大五帝钱的历史已久远,最后一枚古钱(永乐通宝)距今也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它们大多来源于出土,所以锈迹较重。因此,相对于小五帝钱,大五帝钱的收藏更为困难,想凑齐一套品相好的基本靠运气。

在收藏中,无论钱币珍罕与否,凡有币面模糊、轮廓缺损、锈蚀严重、看相较差者,尽量不要收藏。收藏古钱币时还应注意是否有月纹、星纹等标识,古钱的鉴别以背文来区分铸造年代和地址,品评其稀珍。一般来说,钱币背面有月纹、星纹等记号的要比背部光面的更有收藏价值。

总结

古钱币的收藏和鉴赏需要靠专业的知识,千万不能盲目的购买,市面上假冒的古钱币数量不在少数,一般来说黄亮崭新的小五帝钱百分百是假货,广大藏友在收购时一定要先做好功课再下手购买。

收藏五帝钱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对于对美好事物的赞美.对幸福生活的渴望,对未来前途的追求,个人认为收藏五帝钱的本质就是对美好未来的积极心理暗示。

6. 禹之前不也是黄帝他们一家子吗?

引言

《史记》讲“禹生启,家天下”,又讲“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似乎言之凿凿,堂堂正正,被司马和后人圣赞为千古禅让之美德…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记载,又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韩非子《说疑篇》也讲,“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史记》的记载只是司马一家之言也,先秦诸史,尤其是《竹书纪年》并不买帐。

《竹书纪年》是由春秋晋国人始著,并以战国魏国史官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公元前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音否彪),盗挖魏襄王墓葬发现了此书,亦称《汲冢纪年》。

此书共十三篇,叙述了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

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

《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唯一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又重整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益干启位,启杀之…”,直接否定了《史记》“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记载,引来千百年学者强烈争论!

20世纪初,殷墟甲骨文验证了《史记殷本纪》商王世系后,挺史派人士便认为《史记》绝对可信!但同样精准记录了商王乃至夏王世系,并且成书时间略早于史记200多年的《竹书纪年》(汲冢竹简),却落得个原本丢失,支离破碎,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是让人十分耐人寻味的事情,为什么呢?

因为,如果是由于时间太久,管理不善,造成记录佚失的话…那么史记同样面临这种情况,为什么它没有被毁损?俗话说,“口无遮拦”,揭人短处,往往得罪当权者,所以竹书被当成“伪史”销尸灭迹也属正常…借用郭沫若名言,“欲要研其史,必先掘其陵”,不信看考古吧…

表面看,“禹生启,家天下",似乎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但十分遗憾的是,至今并没有确凿禹启二墓,根本无法证明启是大禹儿子和夏朝创始人…起码伯益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得禅位,有史可查,而启只有“禹生启”几个字,其它比如,启因何功绩超过伯益得百姓拥戴?伯益又因何事避启于箕山之阳?史记根本没有交待,为什么?…

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考古状况也不支持史记!因为二里头是夏代晚期都城(公元前1800年,首推夏桀都城斟鄩),三星堆为商代晚期遗址(公元前1200年),殷墟为盘庚迁殷之后的都城(公元前1300年),妇好墓为22代商王武丁的贵妃墓(公元前1250年),亚长墓推测为西周时期南方长氏贵族墓,与河南鹿邑“长子口”墓属于一个氏族,但没有史载无法鉴定族源…

以至三星堆和殷墟,不仅与二里头接不上轨,甚至连和商汤与盘庚的中早商时间也接不上轨,简直成了两头空的“断代史”!而寄以厚望的国家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表》,竟然“抄袭"了野史《竹书纪年》的夏代历史,难道他们忘了此书正是他们自定的“伪史”吗?自己没有考古证据,却有病滥投医,甚至临阵抱佛脚,搞起了“盗窃”和“夜观天相”的算命鬼把戏…

而对于《山海经》《禹王碑》《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有关夏商周的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并对没有文字记载的夏代图腾纪年法更是嗤之以鼻…

可是,又对三星堆青铜树与山海经记载的扶桑树之间的关系无法解释,而且对殷墟亚长墓主人明显被杀的考古事实,与山海经“有易杀王亥″及竹书“启杀益”有相关之处,却故作视而不见(也可能根本就没有发现)!尤其对大名鼎鼎的商王武丁贵妃“妇好”,在甲骨卜辞中大量出现,却在史料中毫无记载根本不予理采,大肆宣传武丁和妇好的夫妻恩爱…史料与文物之间如此混乱不堪,却无一位专家出来澄清解释,真是咄咄怪事!

至今为什么三星堆才有3200年就和3800年的二里头一样没有甲骨文,不让人奇怪吗?这里边隐藏的奥秘不值得深思吗?

当然,首先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大禹本人的骨骸和铭文及墓址问题,否则大谈特谈“禹生启,家天下”,真没有事实基础,不是欺世盗名,还是华众取宠,也许是无知无觉或没有意识到吧…至于传说中的四川成都(三星堆)和甘肃天水(齐家遗址)及浙江绍兴(会稽山),山西平阳(陶寺遗址),根本就没发现大禹骨骸和文物,尤其是铭文,所以还是无法平息世人争议…

而根据《史记·六国年表》记载:“禹兴于西羌。”西羌之地自秦汉以来多以西北(陕西)为论,何况“禹兴于西羌”不等于“禹生于西羌”。《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冀州以河北为多(汉史),尚未有二里头考古证据,还须进一步甄别!

李学勤指出,西周《遂公盨》对有关于大禹治水的文字记录,表明早在2900年前人们就广泛传颂大禹的功绩…而建国后的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发现了河南偃师二里头,又一次把目光指向大禹…

根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

今本《竹书纪年》记载:仲康即帝位,据斟鄩。…

唐李泰《括地志》记载: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故鄩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

《国语》记载:昔伊、洛竭,而夏亡。

《史记孙膑吴起列传》记载: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

许宏王巍等专家认可二里头“极似是夏”,但是二里头至今没有发现自证性文字,尤其是甲骨文或铭文,尚无法确凿是哪位夏王都城,这是申请夏都的最大“硬伤”…

禹迹争议

不过广大网友的智慧不可小觑,跳出了C14断代法和甲骨文断代法,运用王国维二重证据法,采取三星堆文物对标二里头文物进行图腾断代法,无意中发现了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竟然是禹骨骸,令人十分震惊!如图所示:

并与专家学者展开了激烈争论!首先,何驽教授认为,此贵族墓抱龙人是地位低下而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说明地位不高。但死亡时,怀中所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葬于宫殿宗庙中,又是身份比较特殊的祭祀伶官。

但是网友根据周鼎金文“禹”字结构分析,认为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的“抱龙人”,与禹字“抱虫”结构含义相同(甲骨文龙即虫),而且与史传禹姒之义完全相同!如图所示:

甲骨文“姒”即以→己/已/巳/乙,似绿松石龙形,如图所示:

而且2011年8月24日,西安谢子展先生,把《禹王碑》全文译出后,竟然也是“禹姒”之义,令人震惊,内容大义是:

“承帝夏脉,魅痟僕御,州痛永殪。禹破渊门,脊躬娄沙,北置弇臿,奠取汲溉,为舞岳麓。㾟昶泉去,操丧见发,瑶来求附。家弃祀离,楚崇率姒,裹盛桴徒,葬稽堂祈羕,南蜀莽盲,久质畏苗,焕册莫罪,宁朋永非(疑)。”

大义是指禹因开凿龙门伊阙,亲自负篓背沙,因长年泡水得“㾟昶”而殪,“裹圣浮图(率姒)”葬于“稽堂”…此译文内容与史传大禹百岁征三苗而葬于会稽山完全相反…却是英年早逝,积劳成疾,葬于岳麓稽堂!“率姒”即“稽”,就是抱龙义,“稽堂”指抱龙礼堂,也就是“居葬合一”的偃师二里头3号宫殿,旧称尸乡(巳乡→姒乡),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稽堂”是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我说会稽山是大禹衣冠冢。理由:

一,商汤灭夏,埋葬了二里头禹墓。

二,周武王伐纣又埋了殷墟甲骨文。

三,秦始皇虽然得到先祖伯益的殷史《山海经》,但已过去1000多年,他已看不懂了。

四,殷人徐福虽然知道禹祀之地,但不敢说实话(怕秦始皇破坏二里头三星堆和金沙)。所以骗取他信任偷渡日本,气得始皇“东临碣石”吹胡子瞪眼。

五,大禹死时(公元前1650年左右),良渚洪水并未退尽,商契伯益还在三门峡开山放水,禹虽有叶落归根之心,但会稽山泽国四布,怎么埋葬真身?所以禹死水退,越人回来建个衣冠冢也是自然!包括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也是如此。

六,“南蜀”指长江流域,包括四川三星堆,浙江会稽山大禹陵,湖北盘龙城和安徽蚌阜禹会村。

当然最重要的证据是,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了“率姒”禹启二王铭文,如图所示:

而且二里岗牛胛骨卜辞也发现了“又乙/又其”禹启二王符号,进一步佐证二里头与二里岗是“禹生启”遗址,如图所示:

说明二里头并不是晚夏都城,而是早夏大禹都城。并且证明二里岗/偃师商城不是商汤西亳都,而是“禹生启”王权传承之地,即《史记》之“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又其),封商地…”的商契封启之地,而且也得到殷墟妇好墓中的铭文佐证,也就是商契十三王(唐虞夏殷商周六代启王权继承人)铭文,如图所示:

说明夏商周三代共启,夏启即商启(契)和周启(弃),启契铭文和甲骨文完全一样!并不是史记所认为的前后顺次更迭换位之情况,如图所示:

进而郭沫若对妇好墓的武丁贵妃判断也彻底破产了,网友罗列了十大质问:

一,为什么一个贵妃,还是22代商王贵妃,可以与丈夫分葬,单独埋在殷墟宫殿宗庙区内?难道妇好有什么特殊身份,连商王自己和元妃妇妌/妇辛级别都不够?

二,为什么妇好文武全才,伐方平羌,是武丁中兴名将,却在《史记殷本纪》中无一字记录?甚至先秦诸史及野史《竹书纪年》也无记载?

三,为什么甲骨卜辞会这么关注一个22代商王贵妃?连怀孕几次,得病几次都详细记载?甲骨文在祀?还是在戎?

四,为什么妇好生前贵为商王武丁贵妃,死后却冥嫁先公?是什么风俗允许乱伦先祖?甲骨卜辞作者是怎么知道妇好死后之事?他穿越死后世界了吗?

五,妇好一生怀孕二十多次,如果按十月怀胎一次计算,二十次即二十年,何况她还要同时领兵打仗,有时间连续怀孕二十多次吗?何况她死时才三十多岁,时间和身体岂能允许…

六,为什么殷墟王陵区被盗个遍,反而妇好墓未被盗?为什么商王武丁及元妃妇妌/妇辛不随葬宫殿区?难道商王和元妃级别不如贵妃尊贵?

七,冥嫁若是母系社会风俗,难道等级森严的商晚社会会允许存在?尤其商王武丁又有60多个妃子情况,是母系风俗吗?如何解释?

八,为什么妇好墓没有发现妇好尸骸?连棺椁也没有?殉葬者却尸骸完整?

九,为什么妇好墓上会有享堂?妇好贵妃究竟什么身份,会引来后人如此“长年累月”“兴师动众”祭祀?甚至先王祭后王?墓还是享堂?

十,《说文解字》距夏殷1000多年,文字是否与甲骨文本义一致,怎能证明?

网友“万年龙公”说得更直接:

“考古实验室对妇好墓所出的一块残椁板作了碳14年代检测,测定结果为3155±140(公元前1205±140年),树轮校正年代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

妇好墓的年代上限约为公元前1590年。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分析,妇好墓的年代上限可以追溯到成汤时期,拥有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300年的三百年历史空白期,足以出现改写历史现状的时间和条件,也就是说妇好墓极有可能在盘庚迁殷之前就存在。

而妇好墓树轮校正年代下限为3350±190(公元前1400±190年),即公元前1210年。史载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卒后传位‬其‬弟小辛,在位21年卒,传位其‬弟小乙,在位21年卒,传位其子武丁。

从武丁在位到妇好去逝,只有短短的40年是重合的,也就是说妇好墓下限有着150年的历史空白区,这还是武丁刚登基妇好就要死掉的时间才‬成‬立。若按说妇好死于武丁晚期,那就跳出了妇好墓树轮校正的-190年代,那还叫妇好墓吗?

所以说,单单从妇好墓的断代数据来分析,妇好墓在武丁之前的时代就存在了。

至于为什么妇好墓中无骨骸,甚至连棺椁也没有,目前分析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骨骸被破坏。二是妇好墓不是墓,骨骸另有墓址。

而这两种情况,目前倾向第二种,因为“妇好”墓其上叠压商代房基,有排列整齐的6个柱洞。结合卜辞,此建筑,当属“母辛宗”,古称“不封不树”。《殷墟书契后编》收有“7.11”卜辞,记载“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说明妇好墓是宗庙祭祀坑(启祠),被掩埋了,只有两个原因:

1,自然灾害。这个很好理解,地震或者大洪水;2,政权更迭。而经过考古勘察,妇好墓并无地震或洪水痕迹,所以第二种可能性更大。那么,这就事儿大了!

因为宗庙祖祠被掩埋,只有一个原因,就是灭国了…为此我建议放弃说文解字,改用商代铭文和文物图腾对标三星堆文物来解读甲骨文和妇好铭文!因为:

①“妇好”铭文在甲骨文中的正确行文顺序:应是“帚子女/帚女子”,并不是婦好!因为“帚”和“女”是分开的,说明是两个不同的字,不能强拉硬套成婦!比如:

②“帚”铭文外形酷似一棵树,对比三星堆文物, 应该是青铜神树象征,根据《山海经·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仔细观察青铜树,龙枝代表禹图腾,鸟代表商契图腾,说明帚所代表的扶桑木,是少昊和颛顼两大氏族结盟象征,此帚木含义是九司轮流值班作启王之义,即史称的禅让制,俗称华表,如图所示:

③而妇好铭文中的一“女”字,许慎说是女人,两点为乳,但经过三星堆文物对比,“女”铭文的外形更象是一个跪坐的面具人形象,代表继承人;

“母”铭文应是面具本身!母字双点并不是女人双乳,而是纵目面具“直目正乘”之双眼…妇好铭文中也发现了跪坐面具人形象,说明铭文女和跪坐面具人之间的确存在某种关联,如图所示:

《山海经》叫“有人戴胜,虎齿,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而许慎就认为西王母是女人了,郭老随之!认为“妇好冥”甲骨卜辞是妇好分娩,如图所示:

郭老认为“冥”字为双手扒开女阴之形,通娩…可是娩字在甲骨文中是有本字“孕”的,如图所示:

孕为含子,娩为出子,而冥中并无子,何来分娩?当然,仔细观察“冥”字,也可以理解为“双手抱日”之祭祀状,为少昊太阳图腾象征!大汶口陶文可证,如图所示:

④另外,大家可以仔细观察一下“子”铭文形态,如图所示:

为什么甲骨文“子”头上有“三条线”?与金文“子”不一样?再观察一下如下两枚“妇好铭文”:

为什么两枚“妇好铭文”中都没有“子”铭文?仅有一只玄鸟?从目前出土的青铜树分析,树枝上应是九鸟一乌,一乌即玄鸟。“子”是不是玄鸟?如图所示:

安阳殷墟亚长墓中也出长字戴羽酋长,并土青铜圆斝“网纹十字手”符号,铭文解读叫“子又其”,甲骨文叫启,公式为“启=子+又+其”,如图所示:

有网友说“十字符号”是“亚”,是武官称谓,我说十是玄鸟形象,甲骨文刻成十,铭文即“子”义。启铭文经图腾会意为“子抱龙人”,“子又其”汉字即启/弃,如图所示:

《殷墟书契后编》收有“甲申卜,即贞,其又(启)于兄壬。于母辛宗(妇好墓)。”说明母辛宗(妇好墓)即是启祠或契墓!也即夏启祠堂也!夏商合一共祖启!

启不是禹子,而是佐禹治水有功受舜封司其(启位)的族兄弟契(契是启古音及周人写法)…

进而专家对亚长墓主人骨骸查验后发现,此人死于七处外伤(残缺右臂),属于非正常性死亡!如图所示:

亚长骨骸

根据对亚长尸骨锶氧同位素分析,发现亚长并非来自安阳本地,而是来自沿海地区。

另外,墓主人是趴在棺里、脸朝下入葬的。考古上称之为俯身葬。对此有两种看法,一个是凶葬,意外死亡的本族风俗表征;一个是王权象征之葬,比如“持权杖+俯身葬。而亚长墓出土的“亚长”铭文,经观察为“持杖之戴羽酋长”形象,与二里头抱龙人装束一致,同墓出土的青铜手器(义肢)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鱼凫王”黄金权杖与亚长手杖产生逻辑关系,如图所示:

那么问题来了,根据《竹书》所载“益干启位,启杀之”,说明启不应该是被人所杀,反倒是杀益之人,那么为什么亚长墓主人是被人所杀?亚长是启还是益?史记没有相应记载,只有“益让启位,避居于箕山之阳”这个“和平禅让”事件…但“野史”《山海经》大荒东经却对此有记载,即“有易杀王亥”事件,如图所示:

王亥因“仆牛”被有易氏所杀…而在亚长墓和妇好墓出土大量仆牛文物,如图所示: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泄十二年,王亥为了解决牛羊过剩的问题,与其弟王恒决定选一些有活力的牛羊,送至有易国(今河北省易县一带)。有易氏首领绵臣见财起歹意,帝泄十二年,杀害了王亥,赶走了其弟王恒,夺走了货和牛羊。

那么,亚长是王亥,王亥是益还是契?王国维认为王亥是契6世孙振,因为甲骨文“高祖王亥”之“亥”是振本字辰,如图所示:

但我经过仔细对比后认为,“亥”更象“枭/袅/凫”的本字,即少昊玄鸟形象。如图所示:

当然,契益振都是玄鸟氏子孙,尚不能确凿王亥是谁…但能称“高祖”的人,甲骨文中有“高祖河/岳/乙/夔”等10多位先人,辈份应是先商十三王地位。但敢称“高祖王亥”的人,目前只有亥一人,说明什么?说明亥是高祖中的王者,根据王字分析,呈倒置的钺形,如图所示:

亚长墓随葬品分析,王权铜钺就有7把,比妇好墓4把铜钺还多3把,其中6件铸有'亚长'字样,另有卷头刀3把、铜戈73把、铜矛78把、铜箭头800多枚,是出土青铜钺最多的殷墟墓葬,证明亚长生前的确是代表着军权的王者,史记推为司马!如图所示:

尤其是亚长墓出土于殷墟宫殿宗庙区,绝不是契6世孙所能入葬的…所以,高祖王亥是商祖契和伯益的可能性远远大于6世孙振!根据《山海经》分析,应是“帝舜生戏,戏生摇民”,戏即指“持戈”之司马→益,如图所示:

而摇民即丹朱,即后马,如图所示:

八十年代中期,考古学家张光直发动“商丘计划”,在商丘发现了古宋国城址和岳石文化遗址,但没有发现王亥和商汤墓!不过,之后唐际根在殷墟发现了洹北商城(汤亳),周口鹿邑太清宫发现了“长子口”(丹朱)墓,根据此墓出土长子口铭文及虎头玉人俑分析即丹朱墓。

根据《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此虎首玉人跪俑正是囚丹朱杀尧的虞舜象征,长子口即长子其,俗称长子丹和燕子丹,史称丹朱!民间讹传为老子丹!即史记之商汤!丹朱逐舜未果,死葬鹿邑(归德城)长子口墓,仇俑虞舜随葬之…

但问题来了,根据《史记》记载,商汤应是黄帝第17代孙及商契14代孙,那么周武王姬发是黄帝第19代孙,两王相差仅两代,怎么可能?如图所示:

若按照一代五十年算起(平均值),两代时间100多年,而《夏商周断代表》指出:商汤灭夏至武王伐纣为公元前1600 ~1046年,共500多年,经14世共17代王…难道商代17王能“挤”进两代100年中去吗?如此一来商汤灭夏不就没了吗?当然,如果商汤升至商契一辈就没问题了…但商汤的先商13王及夏代17王又跑哪里去了?商汤灭夏的夏桀呢?…

所以,不是史记记载有错,就是近代考古有问题!而目前根据王国维甲骨考证17商王是的确存在的,那么史记商汤就绝不会是商契14世孙了!只能和契益及丹朱一辈才对…如图所示:

那么先商十三王一定就有另外的解释了…根据《竹书纪年》记载,约公元前1650年,伯益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契受夏启位,史称商契,封商地安阳,史称“禹生启”事件。而伯益受伯位司马,心怀不满,故约公元前1638年,与绵臣丹朱合谋,利用仆牛之机设美人计杀死商契,放葬亚长墓中,经称“有易杀王亥”。

公元前1632年后启上甲微(虞舜/夏桀)协伯益之兵替商契复仇囚尧偃塞丹朱。伯益偷偷放跑丹朱,即“河念有易,有易潜出,为国与兽,名曰摇民”。四年后东窗事发,舜复杀伯益。竹书纪年称“益干启位,启杀之”。

公元前1628年,丹朱自号武汤(汤誓),逐虞舜于鸣条(山西夏县东下冯),铸司母戊(启)鼎于武官大墓(M160),都洹北商城(亳),形成商汤亳祀。即“帝喾而郊冥,祖契宗汤”之殷商礼制。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又把“母辛宗”恢复成妇好祠(夏后启祠),俗称周弃祠。并铸妇好鼎和妇好龙虎铜钺两把,及妇好礼器109件以替之,并刻“妇好冥”及“宰丰(商契)”匕骨辞述之,恢复“帝喾而郊鲧,祖文王宗武王”夏祭,如图所示:

宰丰(商契)匕骨(中博馆藏)

7. 中国夏朝之前真的是公天下吗?

古梁镛解答。

中国夏朝之前确实是公天下,帝位实行禅让制,五帝各自有自己的血脉传人,而我们被称为炎黄子孙,有五十六个民族血统,也是源自于此,甚至有的民族是五帝血脉之外的传承,之所以说是一家人,这个家,其实是大家的意思,正如现代,我们华人也可以都称自己是炎黄子孙,天下华人是一家。

为什么古梁镛认为夏之前的禅让制是可信的?因为我们可以从很多翔实的文献中,共同推论出这件事的确切性。

下面详细分析。

《竹书纪年》中关于“禅让制”的文献记载

《史记》作为二十四史中非常非常重要的一部,历来是人们研究远古文化的重要参考,但是随着《竹书纪年》的出土,这部用竹简记载的古文献,在远古文化方面,推翻了以《史记》为主流文献记载的权威地位,最为重要的是,随着甲骨文陆续出土和破译,《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大部分内容和甲骨文都能对应,这也从侧面形成《竹书纪年》权威性的重要依据。

我们都知道,在《史记》中,司马迁也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故事,那么《竹书纪年》中有没有相同的记载呢?

《竹书纪年》记载尧舜禅让事件:

帝乃写其言,藏于东序。后二年二月仲辛,率群臣东沈璧于洛。礼毕,退俟,至于下昃,赤光起,元龟负书而出,背甲赤文成字,止于坛。其书言当禅舜。遂让舜。

这件事记载了帝尧将帝位禅让给舜的故事,帝尧通过祭祀活动告诉上天,舜为人公正、正义,有大徳,可以做他的接班人,并把这张祭言藏在东面的序(部落),两年后的二月,帝尧率群臣来到洛,举行祭祀活动,祭祀结束后,有元龟(龟的一个品种)驼着一本书出来(这种书大概率是刻在一块贝壳、龟壳等等硬物上面的甲骨文。)这个元龟的龟壳上面也有字,尧率领群臣来到法坛,经过祭司解读,龟壳上面的文字是说帝位应该禅让给舜,因此帝尧决定了下来,将来吧帝位禅让给舜。

《竹书纪年》记载舜禹禅让事件:

舜乃磬堵持衡而笑曰:“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亦乃见于钟石笙管乎。”乃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

舜觉得禹人品好,能力强,可以继承帝位,为百姓谋福利,因此他非常开心,将禹推荐给上天,让禹行使帝王的工作(权利)。

禹治水既毕,天锡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禅,即天子之位。

这段话讲述了大禹治水成功后,天赐玄圭(神秘的石圭),宣布大禹治水成功,同时这也预示着夏道要兴旺了(夏王朝开始萌芽),天象也给予了启示,草木丰茂,青龙现身于山野,祝融之神降于崇山(祝融为火神,古梁镛认为崇山发生了火灾。)于是舜将帝位禅让给了禹。

通过上面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来,禅让制确实是存在的,禅让制的主题思想就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对于五帝血脉传承是一家人这件事,其实也非常好理解,虽然远古禅让制时期,很多事情是非常甚至绝对公平公正的,但是也不可否认,有些事情却是有阶级存在的,比如帝、祭祀、群臣等等,毫无疑问,最底层的可能是俘虏,也可能是奴隶(我个人倾向于俘虏,但是也认为奴隶可能存在。)

很明显,优秀的人总是喜欢和优秀的人交往,优秀人士的子女他们的资源要远多于普通人,因此五帝血脉互相姻亲,这也是非常合理的情况,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全部是五帝的血脉,因为在远古时期也有很多部落,部落中除了五帝血脉的人还有更多其它家族血脉的人,只不过在历史的长河中,五帝血脉越来越被尊敬,传承者也越来越多,这点我们可以从百家姓各个姓氏的起源方面加以论证,比如神农氏的后人有焦姓、雷姓、方姓等等,而著名的轩辕皇帝86大姓也更能说明这个问题。

所以说,古代确实有公天下禅让制,而五帝血脉传承确实也存在比较密切的联系。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本文作者:“作者”,版权归作者所有,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分享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信息贵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7780@88.com,我们将在24小时内对侵权内容进行删除。
(115)
岳风柳萱免费阅读(岳风柳萱小说的结局)
上一篇 2024年02月13日
暂无数据
下一篇 2024年02月13日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